发布日期:2024-08-26 06:56 点击次数:197
壹
1863年6月,英国纽卡斯尔军港,煤烟遮天蔽日,一支强大的舰队正在启程,准备驶往中国。
虽然舰队的水兵都是英国人,但桅杆上悬挂的,却是一面大清军旗。
这,就是中英联合舰队,中国尝试建设现代化海军的起点。
而谁能想到,这次尝试,将会成为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。
事情,还要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说起。
第一次鸦片战争中,英国的蒸汽动力风帆战舰,让清朝感到震惊和恐惧,中国的水师帆船对上英国军舰,打又打不过,跑又跑不掉,只能眼睁睁看着一艘一艘被击沉。
自此,清朝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建立一支近代海军的重要性,但清朝嘛,一直是不拍屁股不走,所以这一提议在一番番研究和讨论之后,再无下文,一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。
1861年12月9日,太平军攻占杭州,兵锋直指上海。
清政府得到的情报显示,太平军打上海的目的,是“取百万置买火轮二十个”,然后从海路直捣京津。
朝野一片哗然,毕竟英法联军从大沽口直捣北京的阴影还没散去呢,总理大臣奕䜣惊呼:“发逆已有购买轮船之事”“更恐滋蔓之势,延及北洋三口!”
于是,奕䜣紧急以总理衙门的名义分别致函江苏巡抚薛焕,两广总督劳崇光,福州将军文清,命令迅速筹款安排购舰事宜。
找谁购舰呢?
自然是英国。
我们都知道,英国在对抗西班牙舰队的过程中,开创了现代海战的先河,不打接舷战,不肉搏,直接用炮在远距离上轰,就能彻底赢得海战胜利。
也就是靠着这一招鲜,英国先是干翻了西班牙,然后又在100年的时间里,陆续击败了法国和荷兰,终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
正如英国人富勒在《西洋世界军事史》一书中所言,这一胜利“如同一个耳语一般,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耳中:即便是资源和势力都极为有限的小国,只要控制了海洋,照样可以赢得和守住巨大的海外领土”。
从此,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拦英国在海外掠夺殖民地了。
而为了维持各个殖民地的统治,英国必须建设一支全球布武的海军,来实现海军、殖民地和海外贸易三大要素的有序循环:
殖民事业和海外贸易需要强大的海军保护。
海军的海外基地需要辽阔的殖民地提供。
而海军建设和殖民地拓展,又需要巨额利润的海外贸易提供充裕的财源。
可以说,没有海军,就没有日不落帝国。
所以,英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,都重视海军建设,以至于维多利亚女王下令,拿出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来建设海军。
不得不说,有钱真的是可以为所欲为的。
从殖民地和西班牙人手中抢来的真金白银,让英国顺利完成了风帆战舰到蒸汽风帆战舰的更新换代,到了1860年,英国已经拥有5支大舰队实现全球存在,舰只数量高达400多艘,而且大部分都是新锐的铁甲蒸汽战舰,不仅数量远超世界其他国家,而且质量也遥遥领先。
有这样世界第一的海军做样板,自然也就成了大清建设海军的第一选择。
但是,怎么买军舰?找谁买?怎么付款?怎么接舰?都是清政府完全没概念的事情。
于是,清政府就委托海关税务司的李泰国在回英国休养时,顺便帮中国买船。
李泰国虽然有个中国名字,但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,他是英国第一任驻华领事的儿子,从小讲一口地道的中国话,长大后经过父亲的举荐,进入中国海关税务司工作。
看来不管啥时候,有背景的找工作就是好找。
李泰国效率很高,很快就拿着清政府汇过去的75万两白银,买了8艘现代军舰,分别是炮舰“北京”号,“厦门”号,“广东”号,“天津”号,“江苏”号,“中国”号,补给舰“盛京”(Mokeden)号,交通舰“遐荒”(Thule)号。
但问题在于,李泰国,毕竟是个英国人,他所做的一切,都要优先考虑英国的利益。
比如,清政府只是让他买船,并聘请一些水手和技师帮助训练。
但是呢?英国枢密院指示,可利用清政府建设海军的机会,彻底控制中国舰队。
所以等到舰队回国时,船上齐装满员地配齐了英国水兵,甚至连司令官都配好了!
而且,李泰国还与舰队司令阿思本私下签订了一个合同,共13条,其中比较核心的是五条:
1.阿思本担任“中英联合舰队”司令,任期四年,期间中国不得另任其他外国人担任司令一职
2.阿思本只执行由李泰国转交的中国皇帝的命令,其他人转交的命令不予执行。如果该命令阿思本不能满意,李泰国有权拒绝担任中转人。
3.舰队所有船员,军官均由阿思本任命选用,并呈报李泰国批准。
4.所有中国境内欧洲制造的船只,或受雇于中国皇帝由欧洲人驾驶的本国船只,或中国皇帝统治下属于中国人但由欧洲人驾驶的中国船只,全部受阿思本管辖。
5.中国海关拨一千万两作海军四年之经费,交由李泰国调用。
看明白没?按照这个合同的意思,阿思本不仅是舰队总司令,而且是清政府的海军总司令,能够控制整个中国的新式船只,甚至可以不执行“中国皇帝的命令”。
而李泰国,将成为清政府事实上的海军部长。
说实话,这些条款,完全没有考虑中国主权,说白了就是让清政府出钱,替英国养一支远东舰队嘛!
所以舰队开回中国之后,清政府很快就发现了李泰国的“未授权行为”,大为光火,拒绝承认这一合同,而阿思本则用英国政府来压清政府,要求清政府必须接受合同。
双方在总理衙门大打一架,奕䜣十分硬气,宣布不能批准合同,说我要7天无理由退货退款!你有本事就把舰队带回英国卖掉!把钱还给我就行!
双方僵持不下,最终按照调停的美国公使安排,中英联合舰队解散,船只回英国拍卖,拍卖款项还给中国。但是同时,清政府要支付舰队来华的煤费和人员遣散费用。
最终,经历了十多年的拍卖,清政府前前后后收回了白银106.8万两,而前期买船和支付工资、遣散费用,一共花了173.2万两,白白亏了60多万两。
至此,中国第一次组建近代海军的努力,就在这场亏本的闹剧中,彻底夭折。
而这一耽误,就是20年。
贰
等到中国人再次来到纽卡斯尔军港,已经是1881年了。
在这20年中,中国虽然也曾尝试建立了福建及南洋两支新式舰队,但都是两个省建立的地方海军,缉私还凑合,但拿来保卫中国海疆,远远不足。
此后发生了两件事,刺激了清政府再次筹建海军的决心。
第一件,是1874年,日本入侵台湾,虽然入侵兵力只有几千人,但缺乏海军的清政府,竟然无可奈何,最终花了50万两,换来了日本撤军。
第二件,是在1879年,日本吞并中国藩属国琉球,清政府虽满心不愿,但心有余而力不足,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切发生。
最终,清政府痛定思痛,决定重启海军建设计划,建设一支强大的、现代化的、真正的,海军。
此时,距离中国被从海上敲开大门,已经40年了。
不出意外,这次清朝,仍然找的是英国。
此时,英国人已经以强大的海军垄断了世界贸易,推进了工业、商业和金融体系的完善,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,在工业革命和全球贸易的春风里,巨大的财富在海军的保护和促进下迅速增长,滋养着一个帝国的崛起。
英国人曾骄傲地说:
“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;
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;
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;
澳大利亚、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;
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;
秘鲁运来它的白银;
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;
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;
我们的咖啡、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;
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;
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;
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,
现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温暖区域扩展。”
到了19世纪后期,这个以大不列颠岛为中心的庞大帝国,领土面积已经达到3000多万平方公里,成为真正的“日不落帝国”。
要维持日不落,海权自然是最重要的保障,所以英国提出了“双强政策”。
所谓双强政策,意思是英国皇家海军在任何时候,舰队规模,都要比世界上任何两个国家海军的战舰总数加起来,还要多。
为了实现“双强目标”,英国通过了以海军大臣的名字命名为“诺斯布鲁克计划”,19世纪最后的30年中,英国的海军经费开始飞速增长,特别是最后十年,英国海军投入增长率达到创纪录的205.5%!
自此,英国开始了自己的造舰狂潮。
这一造舰狂潮之下,诞生的是世界上最强大的“不屈”号战列舰,这种新式战列舰排水量超过一万吨,装有12台锅炉,靠蒸汽推进,而且拥有全套电力系统的战列舰,全身布满装甲带,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双联装16英寸(406毫米)炮塔,可以击碎任何海面上的对手。
可以说,不屈号一诞生,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战舰,一夜之间都落伍了。
在不屈号的时代,英国人最喜欢唱一首“第二国歌”《统治吧,不列颠尼亚》,歌中反复出现的一句歌词就是:“统治吧!不列颠尼亚!统治这片汹涌的海洋! ”
清政府对不屈号艳羡不已,但是,清政府买不起也养不起这样的钢铁巨兽。
于是,李鸿章只能退而求其次,寻求英国为不屈号配套的护卫舰种----撞击巡洋舰。
这种撞击巡洋舰,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摆脱风帆时代窠臼的装甲巡洋舰,时速16海里,虽然排水量不过1350吨,但却在舰首和舰尾各塞了一门10英寸(254毫米)的大口径火炮,能够对战列舰造成极大伤害,还装有撞角可以玩碰碰船,非常适合清朝这样的近海防御型海军。
所以李鸿章大笔一挥,以65万两白银的单价,买了两艘撞击巡洋舰,分别命名为超勇号、扬威号。
可能是吸取了阿思本舰队的教训,买来的船,一定要掌握在中国人手中。所以这次,清政府派出了专门的接舰团队。
接舰团队中,几乎每个人都大名鼎鼎,除了丁汝昌、北洋水师总教习葛雷森外,还有洋管驾章师敦、管带林泰曾、管带邓世昌、大副蓝建枢、李和,以及书案(可以理解为文职秘书)池中祐等等。
接舰还算顺利,英国人也没搞什么幺蛾子,但是有两名水兵袁培福、顾世忠因为水土不服,病逝于纽卡斯尔。
清朝接舰团让池中祐出面,为这两名水兵买了墓地,安葬在埃尔斯威克公墓。
1881年8月3日,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、曾国藩的长子、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抵达纽卡斯尔,亲手将一面长方形的黄底青龙旗升上桅杆,“超勇”“扬威”二舰正式交付使用。
然而,寄托着中国海军强军梦想的“超勇”“扬威”二舰,却并没有让中国成为海军强国,十几年后的甲午战争中,它们先后葬身黄海中。
随着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,中国海军的强军计划,再次失败了。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两年之后,英国海军达到了全盛。
1897年6月26日,在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阅舰式上,钢铁如林,煤烟如云。包括50艘战列舰在内的170艘战舰,在斯皮特黑德海面排成长达8.6公里的两列纵队,接受女王的检阅。
它们的名字显示出这个世界帝国的自信:胜利号,声望号,强盛号,可畏号,尊严号和战神号……
叁
此后五十年,中国海军彻底沉寂,而英国海军依然蒸蒸日上。
1906年,英国推出了跨时代的新型战舰:无畏舰(Dreadnought)。
在无畏舰之前,战列舰虽然是海战主力,但也存在火炮火力分散、舰体笨重、灵活性较差等问题。
思想前卫的英国设计师,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战舰设计方案,即专注于大口径炮的统一装备,将主炮分布在舰上的若干个多联装炮塔中,能够向一个方向集中发射,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力。
那时候,大炮口径和数量,是“正义”的绝对象征。
同时,无畏舰采用蒸汽轮机替代传统的往复式蒸汽机,蒸汽轮机的效率更高,航速提高到了20节以上,而且舰船的装甲带贯穿水线上下,可以有效对抗敌舰的重炮打击。
强大的防护能力,加之较高的航速和突出的火力,使得无畏舰在当时几乎无可匹敌。
从1906年至1913年这仅仅7年时间,英国海军总共建造了31艘无畏舰,到1918年,英国海军舰艇数量达到创纪录的807艘!
此后虽然随着日德美海军的崛起,英国无力再维持其“双强政策”,但是在1935年乔治五世即位25周年阅舰式时,英国海军依然能够出动各种舰艇共计160艘军舰炫耀武力,显示其实力依然是世界一流。
而此时,中国海军却只能在日本海军的绝对优势下,以自沉这种方式,来封锁江阴航道。残存舰只,在英国海军的阴影背后,只是个无人关注的小透明。
就这样,一直到1953年,双方的海军,才再次发生交集。
这一年,英国虽然历经二战,但仍有10艘航母,2艘战列舰,2艘重巡洋舰,23艘轻巡洋舰,116艘驱逐舰和30艘护卫舰。
而中国呢?一艘2000吨以上的军舰都没有,中国后来的宝贝“四大金刚”,此时还没有和苏联签约。
绝对的实力压制,让英国人有了绝对的傲慢。
彼时,英国人虽然在朝鲜战场上见识到了中国人的厉害,但是在海上,英国人依然保持着对中国人的极度蔑视。
具体的表现,就是虽然建国后中国政府宣布废除一切旧条约,不再承认列强在中国内河的航行权,但英国人仍然认为这种宣示只不过是形式上的,他们判断中国海军既没有实力,也没有胆量阻止英国在这条水道上的“自由航行”。
所以,驻香港的英国军舰,时不时地就要窜入珠江之内,进行侦察拍照,顺带彰显自己的“自由航行权”。
1953年9月9日,这种自由航行权,永远消失了。
这一天,一艘英国军舰再次窜入了珠江口,越线2海里,刚好遇上了一艘正在带着中南军区海军“舰级干部训练班”出航训练的解放军海军3-141舰。
巧了,当天,中南军区海军舰队的张羽副司令就在船上,他看到英舰越线后,马上对英国军舰喊话,升起一面国际通用的K字信号旗,要求英国军舰停船检查。
而当时英国军舰上的指挥官,名叫梅丽曼,是南非人,他“以喜欢挑衅中国人而闻名”。他并不把中国海军的警告当回事,而是继续前进,还下令全舰人员进入战位,做好了战斗准备。
最终,中国海军在反复警告无效的情况下,被迫开火。
对于这次出航和交战的经过,英军的记录是这样的:“在1953年9月9日,ML1323号炮艇在香港以西方向执行巡逻任务时,于珍珠河遭到一艘中国炮舰的攻击。在这次交锋中,该艇始终为对方不断的炮弹和子弹所覆盖,几乎半数船员被击毙。”
英国人没好意思提的是,就连最高指挥官梅丽曼本人也挂了。
这就是著名的“珍珠河事件”。
事后虽然英国出动了大批舰艇气势汹汹地“宣示武力”,但没有一艘船敢再越线。
自此,列强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,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,一去不复返了。
西方有句谚语,神是不能流血的。
因为流血就意味着权威的丧失,丧失权威就会被拉下神坛。
仿佛是被中国这支弱小的海军戳破了气球一样,英国海军从此彻底走向了下坡路,荣光不复从前。
五十年代,亚非拉民族国家大独立已经使各殖民地呈燎原之势,而二战末期的布雷顿森林体系,宣告了英镑作为世界储备及交易货币地位的终结。
于是,英国从全世界吸血的两大支柱,都崩溃了。
而海军,又是个名副其实的贵族军种,经济衰退下的英国根本难以承担现代化海军的高昂成本,再加上冷战形势变化,英国的发展重点开始从海军,转向以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为主的战略空军,那么已经辉煌了几百年的皇家海军,不得不开始抠抠搜搜过日子了。
航母,砍掉。
战列舰,砍掉。
巡洋舰,砍掉(只剩虎级这样的防空巡洋舰)。
战后十年,英国海军能接收的新舰,只剩下过去根本不会睁眼看的护卫舰。
于是,英国海军迅速从一支“世界舰队”,沦为北约防御体系内的一个普通组成部分,主要担负在北大西洋防御华约海军力量的任务。
当然,英国海军衰落的更重要一个原因,是殖民体系的崩溃。
在美苏有意无意的挑唆下,殖民地独立开始发生连锁反应,而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,彻底昭示了“日不落帝国”走向终结。
英国的安全问题和英国海上交通运输线的畅通问题,依靠北约体系已绰绰有余。那么英国也就没有保持全球的海军存在的动力了。
钢铁造就的帝国没了,帝国的钢铁又何必保留呢?
于是,20世纪70年代,英国的海军建设,基本上就是裁、裁、裁,1971年,英国最后一支海外舰队----远东舰队解散,标志着英国海军从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全面撤退,从全球海军,彻底蜕变为一支区域性海军。
到了1982年马岛危机的时候,英国人赫然发现,堂堂的大英帝国,甚至连远征的舰队都派不出了!
最后英国紧急动员,连带货船、邮轮都要,最后才拼凑了一支远洋舰队开赴马岛,而里面的军舰,仅有四分之一,其余都是民船和后勤船只,足见皇家海军的凋敝。
要不是阿根廷人的同样拉胯,这场战争的胜负,还真不好说。
虽然最后灰头土脸地打赢了马岛战争,但英国海军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,不过,胜利似乎给英国人带来了一点往日的尊严和荣耀,让英国人觉得,我又行了。
觉得自己又行了的结果,就是再次被中国打脸。
1997年1月,中国即将收回香港。
也就是这个月,英国派遣了一支名为“海浪97任务组”的舰队出航,前往亚洲“友好访问”。
这支舰队由“卓越”号航母领头,多艘登陆舰、驱逐舰、护卫舰和核潜艇跟随,浩浩荡荡一共34艘。这是二战之后,亚洲首次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英国舰队。
经过数月的航行,舰队抵达终点日本佐世保。但是在6月9日,英国舰队突然从日本启程,全员南下,并在6月26日,抵达中国南海。
此时,距离香港回归,已经只有5天了。
显然,这支舰队的真实目的,不是什么友好访问,而是在英国撤离香港的时候,威慑中国,为撤离行动找回一点可怜的面子。
其实,这么玩,本身就落了下乘了。
真正的大佬博弈,有实力的人往往一个表情,一个眼神就可以传递出威慑的意思,而不需要真的掏出枪来张牙舞爪。
1949年的中国人,就敢在长江炮击紫石英号。
1953年的中国人,都敢首先开火重创英国军舰。
1997年的中国人,又怎么会吃英国人的这一套?
当时的中国海军虽然仍然非常弱小,但却丝毫不憷,紧急调集南海舰队,与英国舰队对峙,防止英国人破坏回归仪式。
双方在南海对峙了整整2天,英国人可能是有些烦躁了,1997年6月28日上午8时,派遣了一艘大刀级护卫舰突然转向,横切入中国海军宜宾舰航道,逼宜宾舰避让。
这种玩法,是英国人的老手段了,借此彰显实力,同时也能显示“自由航行”的权利----你都避让了,自然是要承认我的“自由航行”的。
就算撞了,英国军舰的4000吨撞中国军舰的1000吨,也不吃亏。
这就像一个街头的混混,总是喜欢对那些身形远远小于自己的人动手动脚一样。
然而,中国舰长直接下令“宜宾号航向不变!撞击准备!”
两舰距离不断接近,一直到100米的时候,看中国海军还是没有避让,再不转向都要撞上了,英国人才最终怂了,右满舵与中国护卫舰擦肩而过,灰溜溜地离开。
显然,英国人没有与中国开战的底气,也没有悍然赴死的勇气了。
1997年7月1日,随着英国米字旗和香港旗缓缓坠落,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,英国在香港的统治,彻底成了历史。
几个月后,中国最新锐的052型哈尔滨舰首次横跨太平洋,抵达了美国夏威夷珍珠港,宣告着中国海军走向远洋。
中国海军的崛起,由此开始。
肆
后面的故事,我们都知道了。
随着中国加入WTO,中国海外利益开始大幅度拓展,那么相应地,中国也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,来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,震慑宵小。
所以进入21世纪,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,舰艇数量的爆发性增长,在10年内就完成了25艘主力舰052D型导弹驱逐舰的建造,更不要说多如牛毛的054A型护卫舰和056护卫舰了,就连071登陆舰、075两栖舰以及航母,速度都快得令人难以想象。
这基本上是一年下水一支英国舰队,三年下水整个英国海军的节奏。
经过这一波造舰狂潮,中国海军总吨位,扩充了7倍之多,目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,都已经是响当当的世界第二大海军。
反过来看,英国呢?
现在英国海军的主力战舰,只有2艘缺乏足额飞机的航母,2艘大型登陆舰,6艘45型驱逐舰和13艘23型护卫舰,以及作为“国本”存在的11艘核潜艇了。
这么算起来,这点舰艇,已经连1997年跑到中国威慑的“海浪97任务组”舰队都不如了。
恩格斯有言:“现代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,而且还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,是一个浮在水上的工厂。”
英国当年为什么能独霸海洋100年?
不仅因为英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庞大的殖民地,更关键的在于,英国是当时的世界工厂,当阿思本舰队启程之时,英国生产的铁占全世界的53%,煤和褐煤占50%,化工品占到世界的62%,所以英国人能造出航速、续航力、装甲防护、舰载武器的攻击力都远超竞争对手的战舰,而且造舰速度也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。
现在呢?经历了去工业化和全国金融化的英国,还有什么能力去建造一支全球海军?
正如英国前海军司令所言:“当今世界海军的发展,已不能仰仗政治结盟和掠夺海外殖民利益来维持,而取决于生产线、质量管理、经营技巧、科技创新大战略等与国家综合实力密切相关的因素了。”
现在的英国,已经丧失了全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,仅凭狭小的英伦三岛也无法延续之前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。
如此一来,海军不再担负之前保卫海洋生命线的重任,因此大舰队自然也没什么用了。
相反,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总量快速上升的大国,进出口贸易量近年来不断激增,国家经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日益严重,因此需要壮大海军来保护日益重要的海上经贸航线和能源运输通道。
如今,只有美国海军,还能称为中国海军的对手,其他国家,在中国海军眼中,基本是土鸡瓦狗了。
只是,对于这种此消彼长,英国人似乎还不太适应。
比如最近,中国海军两艘052D,穿越了英吉利海峡,最近的地方,距离英国岸边也就十几公里。
而走到这一步,如果从1840年算起,中国人用了整整184年。现在,终于轮到英国人站在岸边,看着海上那樯桅如林的外国战舰了。
对于“洋人巨舰”的到来,英国政府如临大敌,专门派了一艘23型导弹护卫舰全程跟随。
意思是,我盯着你呢,千万别像我去南海“自由航行”那样对我啊!
只是,23型导弹护卫舰那小身板,在7000吨的052D面前,就像个笑话。
1953年,中国海军只有几艘小炮艇的时候,都不曾怕得英国海军,现在,攻守易势矣!岂会怕得?
中国军舰从英国家门口过,他们只是有点不习惯而已,相信在未来,他们早晚会习惯的。